- 信息来源:市农业农村局
- 发布日期:2025-08-26 10:48
- 浏览次数:
农谚说“白露秋分夜,一夜凉一夜”,9月进入秋季,随着气温逐渐下降,昼夜温差开始加大,养殖池塘生存环境面临挑战,鱼类摄食量大、排泄物多,残饵、粪便普遍较多,温差的变化易引起水质恶化,病原生物生长繁殖进一步加快,因此广大养殖户需根据天气、水温、水质、鱼类吃食等情况合理安排投喂量,尽量减少残饵产生,降低水产养殖发生病害的风险。
一、病情预测
9月份,水产养殖生产应重点关注草鱼出血病、鲫造血器官坏死病、鲤浮肿病、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、赤皮病、细菌性肠炎病、柱状黄杆菌病、指环虫病、车轮虫病、刺激隐核虫病、十足目虹彩病毒病、白斑综合征、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等疾病。
(一)鱼类疾病
鱼类细菌性败血症,肠炎病,烂鳃病,黏孢子虫病,锚头鳋病,指环虫病等,草鱼出血病,鲫造血器官坏死病。
(二)甲壳类疾病
十足目虹彩病毒病,白斑综合征等病。
二、防治措施
1、细菌性肠炎病及败血症。该病从鱼种到成鱼均可患病,尤其是草鱼、鲫鱼等吃食性鱼类。主要原因是鱼类肠道内菌群失衡,病原菌的大量增殖,引发肠道内壁组织的炎症等病变。情况严重时会随血液系统转移至其他组织器官,引起全身感染。发病时可采用全池泼洒药物与投喂药饵相结合的方法。具体措施:全池泼洒漂白粉或溴氯海因等消毒剂;投喂大蒜素或抗生素等药饵,连续投喂4-6天。
2、草鱼肝胆综合征和出血病。肝胆综合征是草鱼养殖过程中常见疾病之一。出现病症时,减少饲料投喂量,并在饲料中适量添加胆汁酸等保肝护肝类产品。草鱼出血病是一种病毒类疾病,其发病症状较为复杂,主要表现为:病鱼不摄食,口腔、上下颌、眼部、鳃盖、腹部、皮下充血,肌肉、肠道充血,肝、脾、肾等内脏有出血点。根部不同症状可分为“红肌肉”、“红肠”、“红鳍红鳃盖”三种类型,可同时出现,也会交替出现。出现病症时,可在饲料中添加黄芪免疫多糖和中草药提取物等免疫调节剂。
3、鱼类黏孢子虫病。预防首先选择未被感染的鱼种放养,其次对池塘进行清淤,用含氯石灰(水产用)等药物严格清塘消毒,并对鱼种进行药物浸洗;治疗可使用国家规定的水产养殖用中草药如百部贯众散全池泼洒,或选择国家规定的水产养殖用抗原虫药混合饲料投喂。
4、锚头鳋病。防治锚头鳋病最主要的方法是杀灭水体中锚头鳋幼虫,以切断其生活史。池塘用含氯石灰(水产用)清塘消毒,可以杀灭水中的锚头鳋幼虫。治疗可用20%精制敌百虫粉(水产用),应根据锚头鳋的寿命和繁殖特点用药,需连续下药2-3次,每次间隔的天数随水温而定,一般为7天。水温高时间隔的天数少;反之则多。
5、河蟹烂鳃病、水肿病、颤抖病。加强疫病监测与检疫,加强日常管理,养护好水草,及时处理青苔和死亡漂浮的水草;放养优质蟹种,投喂优质饲料,脱壳前在饲料中增投复合维生素、免疫多糖、鱼骨粉等增强河蟹体质。感染纤毛虫的塘口用硫酸锌粉进行治疗。对发病蟹、死蟹作无害化处理;饲料中添加中草药和多糖类免疫增效剂,增强蟹体免疫力;不盲目用药,避免发生不良反应。
6、虾蟹白斑病毒病。1)定期使用芽孢杆菌、EM菌等微生物制剂调优水质,重视养殖池塘底质和水质调优管理。2)在该病流行季节,每半个月要开展杀菌消毒工作,可使用三氯异氰尿酸粉、过硫酸氢钾等全池泼洒。3)添加水产VC增强对虾体质。
三、其他注意事项
1、虾蟹池塘要合理控制水草密度和分布,多余和已死亡的水草及时捞出,减少水草的腐烂引发的病害及耗氧等。
2、细菌性疾病及时开展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,科学筛选治疗,慎重在高温闷热天气使用外用渔药和生物制剂。
3、加强病害防控,适时上市。预防、治疗的水产药物应选用明白纸上的名单渔药,并注意上市水产品的休药期。
4、重视池塘增氧工作,保证整个养殖水体溶氧充足、温度平衡。